莫言

非理性的网络暴力攻击莫言背后的心理机制

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,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渠道,但与此同时,一些非理性、情绪化的言论也时有出现,甚至演变为对公众人物的攻击。以作家莫言为例,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,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。然而,在部分网络平台上,却出

网络 文学 莫言 网络暴力 心理 2025-09-30 10:41  1

莫言与诺贝尔奖:文学的胜利,偏见的失败,莫言到底触痛了谁?

莫言得诺贝尔奖已经十多年了,争议却从未停歇,有人说他“丑化中国”,有人说他是“洋奴文人”,有人搬出他作品断章取义,一位写农民的饥饿、母亲的坚忍、时代的苦难,本是文学最天然的使命,但当这样的作品获得诺贝尔奖时,却成了部分人攻击的理由,然而这些争议往往不是围绕文学

文学 莫言 作家 诺贝尔奖 福克纳 2025-09-30 09:56  2

解读莫言《讲故事的人》:母亲、孤独、真实与被误读的命运

有人说,莫言是个“讲故事的人”。但“讲故事”并不等于“讲好听的故事”;更不是把现实粉饰成安慰剂。莫言的故事常常刺人、让人不舒服——而正是这种不舒服,构成了他作为作家的道德和美学根基。读他的诺贝尔获奖演讲,我们看见的不是一个要取悦谁的公共知识分子,而是一个把私人

莫言 母亲 讲故事 福克纳 yan 2025-09-29 11:48  1

不贪全能,只求极至:把一件事干到顶尖,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

世人常把成功与惊天动地的伟业画上等号,仿佛只有扭转乾坤、名垂青史才算得上成就。然而,当我们凝视那些真正闪耀的生命,会发现他们的光芒并非来自广度的铺陈,而是源于深度的掘进。从六平方米陋室中堆积如山的演算纸,到非遗工坊里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的工具;从莫言案头彻夜不熄的

莫言 钱学森 心散 陈景润 极至 2025-09-29 01:06  2

莫言:尊重别人的选择,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

近年来,国家拿出了基金,向海外推介中国的文学,好像已成立了好几个专门的班子,选出了一批向外推介的书目。终于由被别人选择变成由自己选择。任何选择都是偏颇的。鲁迅先生曾说:“选本所显示的,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,倒是选者的眼光。”一个人的选择必受到他的审美偏好的左右,

文学 莫言 社会 小说 鲁迅 2025-09-28 09:19  2

红高粱精神突兀的出现遭抵制,莫言现象退出舞台的时刻就要来到了

在这个过程中,央视播出的“九三”文艺晚会以高扬的主旋律轰动全场;以再现抗战时期文化战线的斗争为主线的电视剧“阵地”在央视上映;央视在国庆前夕还制作了十年前反击历史虚无的七十年经典案例“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案”,再现了案件全过程,纪录片的主线是:“面对射向英雄的子弹

舞台 莫言 红高粱 狼牙山 狼牙山五壮士 2025-09-27 18:48  2

莫言和周总理,谁对中国的贡献更大?

首先需要明确的是,莫言与周恩来总理属于不同领域、不同维度的人物,二者的贡献无法进行简单的“大小”比较。这种对比本身忽略了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、社会角色以及贡献的本质差异——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、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外交家,他的贡献

莫言 文学创作 周总理 总理 周恩来 2025-09-26 13:41  2

专家高论:简化·泛化·扭曲——莫言作品的东方主义误读分析

爱德华·萨义德在《东方主义》中深刻指出,西方世界通过学术研究、政治话语与文化叙事的系统性建构,将“东方”塑造成与“西方”相对立的“他者”——这个“他者”往往承载着落后、神秘、野蛮的刻板印象,成为西方确认自身先进性与文明性的参照系。当我们以这一理论框架审视西方对

莫言 高密 东方主义 马悦然 东方主义误读 2025-09-25 07:30  2

女子花3万请莫言的月嫂,听懂嘤语一天狂干12h,66万人围观:不贵

月嫂行业从不缺话题,却鲜少有人见过真正的 “顶级水准”。近日,一位服务过作家莫言、演员刘琳的月嫂引发热议:某女子以月薪 3 万元聘请她照顾婴儿,其精准到分钟的工作节奏、能听懂婴儿 “嘤语” 的特殊技能,以及 12 小时连轴转的敬业状态,让 66 万围观网友直呼

刘琳 莫言 月嫂 不贵 12h 2025-09-23 17:03  2